近4成兒童自殺個案為精神病患者 委員會籲父母多留意子女異樣行為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5/31 17:32

最後更新: 2019/06/01 00:06

分享:

分享:

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發表第4份報告。(陳靜儀攝)

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問題令人關注,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發表第4份報告,檢視2014-2015年共166宗18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,當中107宗死於自然,其餘59宗死於非自然,全部已呈報死因裁判庭。

委員會的檢視報告指出,在59宗死於非自然的個案中,18宗屬自殺,而當中有7宗的自殺者本身有精神病。自殺者自殺的其他原因包括學業問題、家庭關係和男友關係。自殺個案中,年紀最細只有11歲。

委員會負責檢討兒童自殺個案小組召集人、兒童精神科專科醫生鄧振鵬表示,根據其臨床經驗,因精神病求診的個案數目有上升,但他認為,難以下定論兒童確診精神病個案有上升趨勢,亦有可能是大眾意識提高令求診數目上升。

鄧振鵬建議,父母應掌握有關抑鬱症徵兆的知識,以及早辨識子女情況,但他強調有些徵狀可能不易察覺,兒童亦未必懂得清楚的表達,但父母可留意兒童的一些徵狀,包括拒絕上學、失眠、突然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興趣,逃避跟其他人接觸等,都可能是兒童出現精神問題的徵兆。

報告中指出,其中5名兒童曾以宣之於口、留下遺書、情緒激動、有暴力行為的方式透露死念,部分過往更曾嘗試自殺。當中更有3宗個案的自殺者曾向朋友發出「自殺預告」。

鄧建議應提升兒童或青少年的警覺性和應變能力,例如教導他們接收到同學發出的情緒困擾或威脅自殺的信息時,應立即通知學校社工或可信賴成人,以便他們把危急情況通知警方。

近年照顧者的情緒亦日漸受人關注,報告中指出有9宗兒童死於襲擊的個案中,有3宗的施襲者是男性照顧者,他們都與其兒子或孫子一起自殺。

委員會負責檢討襲擊及其他因素個案的小組召集人李淑儀表示,照顧者可能因要照顧殘疾的兒童而感疲累,特別是長者因體力問題更感辛苦,她指,照顧者選擇與兒童一起尋死,出發點都是基於擔心自己不在人世後,自己的子女或孫兒冇人照顧而作此決定,她建議照顧者的身邊人應多留意照顧者情緒,令他們感到身邊其實很多人願意伸援手。

委員會主席許宗盛認為,可幫助照顧者的責任不只在政府相關部門,而是整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伸出援手,希望鄰舍之間都可多留意身邊人,令專家可及早介入有需要家庭。